| 论文题目 | 发表刊物、日期 |
1 | 《论教育友爱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22年第2期, |
2 | 《新时代教师道德的伦理特征》 | 《中国教育报》2022年9月8日第7版理论周刊 |
3 | 《新时代立德树人、教师道德与教育现代化》 | 《现代基础教育研究》(CSSCI来源集刊)2021年3月,第41卷 |
4 | 《人性与道德的伦理之思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21年第1期,《新华文摘》2021年摘要 |
5 | 《以新时代教育伦理道德引导我国教育现代化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20年第1期 |
6 | 《教育伦理学: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19年第2期,《人大复印资料•伦理学》2019年第7期 |
7 | 《教育伦理学的类型、层次及其当代建构》 | 《光明日报》(2019年3月18日 15版)文史哲版 |
8 | 《教育伦理学: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》 | (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19年第2期) |
9 | 《教育仁爱:教育伦理的一项基础原则》 | (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18年第5期) |
10 | 《立德树人:教育伦理的根本原则》 | (《道德与文明》2018年第期)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8年第6期 |
11 | 《教育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探究与建构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17年第6期,《人大复印资料•伦理学》2018年第4期 |
12 | 《论教育公正》 | 《伦理学研究》,2016年第6期 |
13 | 《论罗素的人生哲学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16年第2期 |
14 | 《罗素婚恋生活性道德思想批评》 | 《都市文化研究》,2016年8月 |
15 | 《教育伦理学视域中的教育分寸》 | 《伦理学研究》,2015年第6期 |
16 | 《美国科研伦理的核心价值、行为规范与实践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15年5期 |
17 | 《职业道德——人人应做,人人能行》 | 《解放日报》理论版《思想者》,2015年8月30日 |
18 | 《尊重教师:教育伦理的一项重要原则》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5年第12期长文转载,发表于《道德与文明》2015年第4期 |
19 | 《美国职业伦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特点》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4年第5期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4年第4期,《道德与文明》2014年第1期。 |
20 | 《澄清理念和改善政策是师德治理的根本维度》 | 《探索与争鸣》2014年第4期 |
21 | 《美国遗产税政策的伦理基础及其对社会道德产生的影响》 | 《湖北社会科学》2014年第5期 |
22 | 《美国工商职业伦理规范和实践机制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14年第6期 |
23 | 《社科研究项目的关键词:真、诚、敬》 | 《云梦学刊》2014年第4期 |
24 | 《美国教育职业伦理的理论研究、行为规范与实践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13年第6期 |
25 | 《社会公共政策的道德价值》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2年第9期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2年第5期,《人大复印资料•伦理学》2012年第8期,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12年第3期,《新华文摘》2012年17期,《光明日报》2012年7月17日第11版,《社会科学报》2012年8月2日第4版。 |
26 | 《西方网络霸权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权利》 | 《思想战线》2011年第2期 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1年第3期 |
27 | 利益兼顾: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原则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1年第1期,《人大复印资料•伦理学》2010年第12期,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1期论点摘编,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5期 |
28 | 面对“水难”的水伦理思考 | 《探索与争鸣》2010年第8期 |
29 | 《城市未成年流动人口的道德现状及改善对策》 | 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0年第1期,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5期 |
30 | 《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状况及其引导对策》 | 《人大复印资料•伦理学》2010年第4期,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6期 |
31 | 《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》 | 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6期 |
32 | 《整体论:环境哲学的根本理念》 | 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09年11月 |
33 | 《当代环境伦理学对旅游道德的深层启示》 | 《复旦学报》2008年第4期 |
34 | 《美国计算机伦理学研究与计算机职业伦理规范建设》 | 《江西社会科学》2008年第12期,《人大复印资料•伦理学》2009年第4期 |
35 | 《美国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及其规范制度建设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08年第6期《人大复印资料•伦理学》2009年第3期 |
36 | 《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》 | 《解放日报》2008年4月4日新论版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8年第8期,《新华文摘》2008年第13期 |
37 | 《信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伦理》 | 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5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8年第2期 |
38 | 《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网络伦理》 | 《新华文摘》2007年第16期,《解放日报》2007年6月21日新论版 |
39 | 《提倡生态文明就是否定工业文明吗?》 | 《解放日报》2007年11月13日第2版 |
40 | 《环境哲学: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》 | 《新华文摘》2006年第16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6年第4期,《人大复印资料•伦理学》2006年第6期,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2期 |
41 | 《青少年“网婚”的伦理思考》 | 《思想理论教育》2006年第4期 |
42 | 《计算机伦理学中的理性、相对性与责任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5期,《新华文摘》2007年第4期 |
43 | 《信息伦理学的本体论基础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5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7年第1期 |
44 | 《社会主义荣辱观: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》 | 上海东方电视台—“东方大讲坛”2006年8月19日、22日、25日播出 |
45 | 《小康社会与城市伦理精神》 | 《伦理学研究》2005年第2期 |
46 | 《社会生态学的环境哲学理念及其启示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6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5年第1期 |
47 | 《当代美国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》 | 《伦理学研究》2003年第4期 |
48 | 《深生态学: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》 | 《新华文摘》2001年第4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1年第1期 |
49 | 《道德建设:市场经济的一种支持性资源》 | 《光明日报》理论版2001.6.12,《新华文摘》2001年第9期 |
50 | 《自律基础上的他律:美国的行政伦理及其启示》 | 《2003年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|
51 | 《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》 | 《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与上海发展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|
52 | 《美国教育职业伦理准则的研究、制定与演进》 | 《思想理论教育》2001年第6期 |
53 | 《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监督管理体系探索》 | 《思想理论教育》2003年第11期 |
54 | 《计算机伦理:信息与网络时代的基本道德》 | 《道德与文明》2001年第1期 |
55 | 《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,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》 | 《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和纲领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|
56 | 《生态意识:新世纪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》 | 《现代领导》2000年第11期 |
57 | 《市场经济与共产党员的价值观》 | 《永不疲倦的跋涉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|
58 | 《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》 | 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2000年第10期 |
59 | 《创造优良的“生存空间”》 | 《解放日报》2000年9月10日 |
60 | 《计算机犯罪与经济伦理学》 | 《文汇报》2000年6月14日 |
61 | 《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》 | 《上海党史研究》2000年第6期 |
62 | 《邓小平理论给伦理学研究带来了活力》 | 《使命: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》上海社科出版社2000年4月版 |
63 | 《保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道德责任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1999年12月 |
64 | 《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,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》 | 《新世纪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|
65 | 《信息网络时代与计算机伦理》 | 《2002年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》2002年10月 |
66 | 《信息资讯与网络伦理》 | 《应用伦理学文集》香港浸会大学2002年12月 |
67 | 《物种多样性:生活稳定器》 | 《上海社会科学报》2002年12月 |
68 | 《发展中国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》 | 《哲学研究》1995年第6期 |
69 | 《天人调谐: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》 | 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1995年第12期 |
70 | 《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》 | 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》1995年第3期 |
71 | 《邓小平对集体主义道德思想的新贡献》 | 《道德与文明》1995年第3期 |
72 | 《根植与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文化的深厚土壤》 | 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1995年第3期 |
73 | 《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》 | 《哲学研究》1989年第5期 |
74 | 《建设市场经济与公共道德》 | 《文汇报》1995年6月 |
75 | 《“人--自然”道德的社会特点与职能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1994年第4期 |
76 | 《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》 | 《人民日报》1995年2月25日 |
77 | 《集体主义: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伦理旗帜》 | 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》1996年第3期 |
78 | 《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》 | 《解放日报》1996年11月27日 |
79 | 《为人民服务:道德建设的核心》 | 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》1997年第2期 |
80 | 《论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特点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1997年第1期 |
81 | 《可持续发展与生态道德及行为规范》 | 《上海可持续发展战略》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|
82 | 《论市场经济道德》 | 《道德与文明》1997年第5期 |
83 | 《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在规定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1992年第4期 |
84 | 《萨特存在主义人生哲学评析》 | 《上海教育》1990年第1—2期 |
85 | 《简评尼采的人生价值观》 | 《上海教育》1990年第1—2期 |
86 | 《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,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》 | 《社会主义论稿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1990年版 |
87 | 《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》 | 《哲学研究》1989年第5期 |
88 | 《拓展我国伦理学的研究领域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1989年第4期 |
89 | 《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》 | 《政治教育》1988年第1期 |
90 | 《论守纪律的道德意义》 | 《思想理论教育》1988年第4期 |
91 | 《“时间就是金钱”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命题》 | 《争鸣》1986年第4期 |
92 | 《略论新时期理论学习与道德修养的一致性》 | 《道德与文明》1986年第5期 |
93 | 《大学生管理原则初探》 | 《高等教育研究》1986年第2期 |
94 | 《物质利益原则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》 | 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1984年第3期 |
95 | 《论教师道德》 | 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》1983年第3期 |